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列表

白起坑杀40万赵军,白起为什么坑杀40万赵军?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5-26 02:56:23

一、白起为什么坑杀40万赵军?

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原因是战略考虑和心理战的胜利。


(资料图)

在战略层面,白起坑杀40万赵军是因为赵国派出了大军进攻秦国,而秦国并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正面交锋。

因此,白起选择采取防御策略,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慢慢消耗赵军的战斗力,在适当的时机发起致命打击,最终获得胜利。

在心理战层面,白起采用了诱敌深入的策略,诱使赵军进入陷阱中。

而赵军的领袖赵括因为自己居功自傲,不听取将领建议,最终导致了惨败。

这显示了白起在心理战方面的出色才能。

总的来说,白起坑杀40万赵军展现了他在战争中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心理战的高超技巧。

白起坑杀40万赵军是出于战略需要。

在战场上,白起认为打赢了战争最重要的是士兵的生命,因此他不愿意进行正面战斗,而是选择埋伏和伏击破坏敌人的精神和战斗力。

坑杀40万赵军是在赵国主力部队被困时的决策,通过利用地形、士气和军事技巧,让赵军产生恐惧和绝望,最终迫使其接受和约。

这种决策虽然残忍,但是在战争中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原因是为了彻底打击赵国的军事力量和威慑周边国家,确立秦国在战国政治中的领导地位。

在战争中,白起采用了诈降的策略,先派出一支虚弱的部队行进,引诱赵国军队追击,然后在关键时刻展开伏击,将赵军彻底消灭,对赵国造成严重打击。

这个战术不但能够瓦解敌军士气,也能够降低战争的成本和损失。

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背后是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治理能力,也是周边国家害怕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与秦国发生冲突,也可能会遭到同样的打击。

因为白起当时是秦国的将领,而赵国是秦国的敌对国家,他为了完成秦国对赵国的战争任务,采取坑杀赵军的策略。

此外,白起与赵国自秦灭六国之后一直存在着敌对关系,赵国将领苏代曾多次袭扰白起的军队,因此白起采取残忍手段报复赵军也是出于对抗敌国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背景及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是导致白起作出此举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点原因,是秦国特殊的军功封赏制度。白起的50万大军跟随他在长平取得了大捷,但秦国是以斩杀敌军头颅的数量来记功封赏的,如果没有这项过硬数据支撑,秦军回国之后,很多待遇都不能享受,也可能无法获得晋升(包括主将白起)。这自然是众官兵不愿意看到的,也会有损白起在军中的威信,杀俘的内部诱因在此。

第二点原因,则是40万赵军俘虏,本身数字过于庞大。

这次战役开创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先河,首次出现了一场战役俘虏40万人的情况。

40万人不同于一、两万人,白起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人数少,补充到自己的部队里面,刚好可以填补伤亡,自然是好事情。

但40万人就完全不同了,要知道秦国当年本身只有几百万人口,如果把这些赵军都带回咸阳,万一发生哗变根本没法控制。

而且战国时期战乱频繁,若赵国与其他国家再次合纵攻秦,难保这几十万人不会里应外合,把秦国搅得天翻地覆。

这相当于是在给自己埋雷,白起深知这一点。

第三点原因,是粮食消耗过大,秦军自己都快没粮了。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党归属的争端,也是魏国引虎驱狼的计谋。

在此之前秦军已经和赵军对峙数年,国力、民力消耗巨大。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打胜了,但自己的部队都缺粮,补给有很大困难,怎么可能再给40万俘虏提供伙食呢?所以坑杀他们,是最简单的选择。

而且这批战俘在投降前已经忍饥挨饿多日,投降后也吃不饱饭,身体素质严重下降,一句话就是“饿残了”。

其中很多人的伤病难以治愈,像这样的兵带回秦国成本太高,将来也不一定有多少作用。

历史原因+政治战略因为当时战国时期,实行的是弱肉强食的政治体制,各国之间经常发生争夺领土和资源的战争。

而赵国作为一个强国,对秦国形成了威胁。

为了加强自身实力,秦国采取了坑杀40万赵军的政治战略,既可减少敌军实力,又可震慑其他国家对秦国的进攻。

此外,历史上也多次出现了类似的坑杀战术,是当时各国普遍采取的战争手段。

因为当时秦赵两国是举全国之力来进行的这场战争,粮草消耗殆尽,没有粮食给40万赵军俘虏吃,怕赵军俘虏造反,所以坑杀了。

1、没法养。秦赵对峙长平长达4年,可以说国力都耗的差不多了。当时情况下,秦赵都遇到自然灾害,赵国更严重,因此,赵王才急于决战,最后导致失败。但是,对于秦国而言,也好不到哪里去,连自己士兵都吃不饱。这一下多了40万张嘴,秦国当时的情况是无论如何也养不起的。

2、收不得。

当时还没有像后代王朝那样,打败了敌人然后收编他们。

当时地域观念十分浓重。

因此,当时打仗很少会收编对方军队,因为根本收不住。

你今天收了,过几天都会逐步逃跑,逃回到自己的母国去了,而且如果接收了,其逃回去的时候,还会带着很多你的情报。

因此,全部收编不可能。

更何况,这是40万人啊,当时秦国也就500万人,这一下怎么可能接收40万人呢?不但要给他们土地,而且还要随时防范其重新聚众谋反,因此,从经济价值来看是十分巨大的。

三个原因。

1、赵国降兵40多万,对于白起来说这么多降兵是个很不稳定的因素,因为这些降兵很可能发动哗变,一旦复叛,秦兵自己可能遭受很大损失,所以必须要杀降,坑杀掉这么多赵军。

2、秦军养不了这么多降兵。两国交战,粮草先行,秦军的后勤物资只能保证这么多秦军自己的粮草已经很费劲了,再加上当时秦赵两国自然灾害不断,粮食欠收,收留这么多赵军无异于增加自己本国负担,如果送回赵国又是增强了赵国实力,所以这么两个选择都被否决了。

3、秦国当时推行军功制,人人为了争功而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奖励军功有个重要前提,秦国的军队的伤亡人数少于敌军才会奖励,否则不但没有奖励,还可能会受罚。就因为这个奖惩制度,面对这么多降兵,只有全部坑杀,才可以让秦军将士们获得更多军功,更能鼓舞士气。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了赵国40万大军。这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使赵国兵力大大地减少了,赵国再无力量与秦国抗衡。

二、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是什么战争?

长平之战 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

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

赵军被围困46天,拼死突围,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多万向秦军投降,绝大部分被秦军坑杀。

三、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这一数据是真实吗?

这一个数据历史学家考证过,是当年赵括统领的赵国精锐,长期在长平抵抗秦军,防止北方匈奴侵扰。

几乎赵国军队的全部。

所以,白起坑杀赵卒这个事,四十万比较真实。

四、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为什么?

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的原因是:可以消灭赵军的有生力量,削弱赵国的国力和抵抗力

X 关闭

Copyright 京津翼采矿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