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退休前,经常念叨将来要去上老年大学,并且还为具体报什么班而犯过愁。因为她的兴趣爱好实在太多了,编织珠串她擅长,花卉盆栽也感兴趣,甚至因为身材高挑,还有老姐妹想拉她去模特队。
有次,老妈不知从哪里搞到一份老年大学的课程专业表,在家仔细研究了大半天。我凑近一看,嚯,上百门的课程,密密麻麻。经过反复比较,并广泛征求意见,她最终圈定了三四个班的范围,但还是有两门课存在时间冲突。
【资料图】
“好烦呐”,老妈挠了挠头说,顺手对着镜子又拔下两根白头发。
可是等到老妈真退休了,她却绝口不再提上老年大学的事。询问之下得知,主要是因为老年大学的管理太过严格,每天都要去打卡上课,而她还想再多玩几年,各地去跑跑看看。
“上趟我去贵州旅游,酒店同屋一位75岁的老大姐,之前就在老年大学读过。她劝我70岁之前先别报,还说她们班的老师,有次因为请假人数多了,直接在课堂上骂娘,指责大家素质差、不懂得尊重人。这样就没意思了么。”
确实,老年人报老年大学,主要是想给晚年生活填充些内容,丰富一下。如果像管理小学生那样严格,就有点过了。毕竟老年人不是小孩子,经常会遇到生病,或者家里老伴需要照顾等各种事情,请假很正常,这跟有没有学习观念、懂不懂得尊师重教无关。
但站在学校的角度,严格管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主要是因为目前老年大学的招生数量远远小于市场需求。而且不同于幼小中大有固定的求学年限,到点就毕业,换下一波学生。老年大学只要你进去了,就可以一直学下去,这又加剧了老年大学的学位紧张。常常要等上一个学员七八十岁,老得实在来不了了,才能腾出一个坑位,补上一名新学员。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报上了老年大学的班,却又经常请假甚至“旷课”,不仅不尊重老师,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学位资源的闲置浪费,对在苦苦排队等待的人也是一种影响。
只是解决之道,显然不能光靠规定学员必须天天报到,把老年大学上出单位上班的味道,而是得增加学位、多建分校,从供给侧入手,根本上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在我看来,相比幼小中大,当前最亟需扩容、增建的学校其实是老年大学。
我刚来杭州时,被这里公办小学独特的“几表生制度”给搞懵了。以前只知道小学是划片就近入读的,所以还催生了各种“学区房”,另外最多再加一个“人户合一”。但在杭州,光有房甚至落了户也不一定就能入读,在这里,人户关系被细化为四类:
1、与父母同户、同住,常住户口在本小学学区者,为一表生,这一类最优先录取。
2、自出生日起,寄养在本市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家,常住户口在本小学学区者,为二表生,录取优先级次于一表生。
3、有本市常住户口,但不属于上述两类者,为三表生。
4、无本市常住户口,小学在杭借读者,为四表生。
在这四大类下面,又根据具体情况的差异,被进一步细分为11个批次。一般名校或者那些人口流入较多的区,得一表生,起码也是二表生才有资格入读。三四表生则可能被调剂到其他学校。原因无它,人太多了。
为了填补这些缺口,近些年,杭州疯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2020-2022年,每年新建数量都达到70所。但与此同时,部分幼儿园生源不满的消息也时有耳闻。就连位于老城区的一些名牌小学,随着年轻人向滨江、余杭等新区流散,学位也不复从前那般紧张,只要户口在其学区,无论几表生,几乎都能入读。
杭州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听老家一位教育系统的人士介绍,前些年因为连续放开二胎、三胎,当地为了因应传说中即将到来的入学潮,新建了一批中小学、幼儿园,但由于生育数据不如预期理想,部分学校已出现生源不足的苗头。
比如我的初中母校,一所普通的学校,当年我们读书时一个年级十个班,每班五十多名同学,现在已萎缩到每班三十来名学生。虽然美其名曰“小班化教学”,其实就是招不到人了。听在该校任教的表姐说,他们学校已经多年没有引进过新老师了,以至于年近五十的她都算年轻教师。
如果说幼儿园及中小学的生源不足是“现在时”,还可以用“当初没想到中国的出生率会有如此断崖式下跌”来解释,那么明知未来学生数量只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各地还在疯狂新建大学的行为,我就有点不理解了。
有人说,广东、浙江缺好大学啊?问题是985、211等好大学多为部属院校,都是全国招生,名额也是分配的。而且好大学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新建的高校即便起点再高,如南方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一时半会也还是没法挑战香港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在本地区的影响力。
有人说,建大学也是“抢人”的一种手法。不过从实际看,高校固然可以吸人,但留人的作用显然不及企业。比如武汉,号称有百万大学生,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是在为南方作嫁衣裳。一毕业,哗啦啦全跑去了广州、深圳。而深圳,以前都没啥本土好大学,但拥有华为、万科、腾讯等一批世界级企业,所以每年都会涌进几十万人,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
当然,这些人口持续增长的发达地区新建大学,还说得过去,但那些人口已经在萎缩的中西部省份也搞高校大跃进,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事实上,韩国、中国台湾的情况,已经预示了中国大陆/内地高校,尤其是那些二三本大学的未来——招不到学生。比如最近有个新闻,说演员赵露思的母校——台湾明道大学将于2023学年度结束时停办。一同关门的还有环球科技大学和大同技术学院等其他两所高校。而全台另有19所大专院校新生注册率未达60%。按照台湾私校工会的说法,学生数在3000人以下、注册率低于六成的学校都面临倒闭退场的风险。
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与青少年减少带来的生源不足、学校倒闭趋势不同,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比例的持续上升,社会对于老年教育机构的需求正在急剧扩张。但目前,大多数城市只有一所官办的老年大学,几百、几千个学位,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
所以在此我要呼吁,应将新、扩建老年大学作为未来教育工作的重点,给予政策、经费上的适度倾斜。
对此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得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吗?现在经济那么差,要用钱的地方又那么多,连公务员都降薪了,新、扩建老年大学之事真有那么急迫吗?
在此我想结合上一篇《“抢人大战”的对象该换了?》收到的部分读者对于“老年人或许才是城市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这个观点的一些疑问,进行统一回答:
问题一:老年人消费力不及年轻人?
这个问题得分人看。对于部分农村老年人,一辈子节省惯了,也无多少养老保障,确实没啥消费力。但如果是城市里有一定积蓄和正常退休工资的老年人,还真不一定。
毕竟年轻人虽然收入高、消费欲也强,但累计资产未必有老年人雄厚,且还背有房贷、车贷、养娃等重重负担,压力山大,不得不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反倒是很多老年人,至少长三角如上海、杭州等地的老年人,很会花钱享受,全国各地哪里的景区都有他们的身影,消费力远超自己的子女。
问题二:老年人流动主要是跟着子女走,所以争抢老年人说到底还是争抢年轻人?
这种观点同样以偏概全。它或许适用于那些生活在中小城市或农村的老年人,但对于很多大城市的老年人,无论是财务上,还是观念上,都正在变得越来越独立。这几年甚至开始流行起一股“逆向迁移风”,即卖掉在大城市的房子,所得钱款部分用于给子女付首付,然后拿着剩下的去周边中小城市或卫星城置业安家。
这种情况至少在长三角已非常普遍。走在嘉兴、湖州的街头,随处都能见到“张口阿拉、闭口我伲”的上海老人。他们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介绍朋友的方式,在当地形成了多个上海人聚居区,有效拉动了一些本地人不太中意片区的楼市。
问题三:争抢年轻人,投入1块钱能产出10块钱;争抢老年人,政府只有投入没有回报?
这种说法同样是不成立的。“银发经济”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一座城市,如果连老年人都能照顾好、服务好,说明当地的各项基础配套完善、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强,而这同样对年轻人深具吸引力。
所以不要把争抢年轻人和争抢老年人分开来看,对老年人有吸引力的城市,同样不乏年轻人,同样有活力。相反,那些连老年人退休工资都要拖欠的地方,我劝大家还是早点溜吧。
最后回到老年大学的话题。
从功利的角度来讲,新、扩建老年大学同样也是“抢人”的一种手段。对于人口外流的城市,通过老年大学留住本地的老年人,意味着其子女还有回来的可能;而对于人口流入型城市,吸引住老年人,也可以让他们的子女更安心地留下来。可见,办好老年大学,利好的不仅仅只是老年人。
所幸这个问题已逐渐被各地提上议事日程。
比如江苏,目前已实现每个设区市至少建有3所、90%以上的县(市)建有1所老年大学。全省95%的乡镇(街道)已建成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参加学习活动。
而浙江去年出台的《关于高质量推进老有所学的实施意见》则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全覆盖,35%以上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学堂,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口达到25%以上。
就连近来被城投债搞得焦头烂额、财政捉襟见肘的一些地区,比如云南昆明,也都提出了老年大学的建设目标。根据《昆明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发展整体解决方案》,到2025年,全市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70%以上的乡镇(街道)设有老年大学分校(老年学校)。
其实,新、扩建老年大学,未必需要财政投入太多钱,关键是充分利用社会现有冗余甚至闲置资源。正如前文提到的,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年轻人逐渐向近郊的新城聚集。留在老城里的,要么是富人,要么是老人。而老城又是教育资源、学校数量最多的地方。其中那些名校还好说,对于很多菜小、菜中及社区幼儿园,招生难问题以后会越来越严重。
这种情况下,与其压缩招生人数,搞什么“小班化”教育,不如对这些学校进行整合,腾出多余的校区,将其改造成为老年大学。这样花费又不多,又紧挨着老年社区,方便老年人就近上学。不像有些新建的老年大学,规模是大,但位置过于偏远,老年人上个学还得公交倒地铁,花上老半天时间,既费时又不安全。
此外,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鼓励民营老年大学也是一条可行的思路。目前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主要针对幼小中大等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未来不妨进一步扩展至老年教育。事实上,从养老院的实践来看,真正优质的都是民营的。虽然这部分机构收费普遍不便宜,但如果能够形成民营优质老年大学和公办普惠制老年大学相结合的老年教育体系,不仅可以给老年人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也能够激发其“商业价值”和对社会的经济贡献。
而后一点,不正好能反驳那些觉得老年人经济价值低、把钱花在老年人身上不划算的观点吗?
作者: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为父亲写史”计划发起人、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主理人。
「 图片 | 视觉中国 」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