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过后,站在万山区黄道乡长坳村园门坡香柚基地山顶,空气中弥漫着柚香,远眺而至,山林耸立之间,两座颇具规模的厂房映入眼帘,间或传来一声声现代化机械作业的轰鸣声,俨然一幅产业兴旺的绿色画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黄道乡长坳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两山论”的生动实践在黄道乡长坳村落地生根,加大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将其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而这一切离不开人大代表杨建华十八载的艰辛探索与建设实践。
时光回溯到2005年,彼时38岁的杨建华响应家乡的号召,离开从事多年的绿化建设岗位,毅然返乡,从一名技术工变身为“萌新”村干部,开始了他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历程。
“以前,道路坑坑洼洼,荒山多,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靠着自家的一亩三分田生活,像样的产业一个也没有。”谈起昔日的长坳村,老党员肖德建皱紧了眉头。
“或许是过往从事绿化建设的经历一直刻在我心中,让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成为我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不二法宝。”谈起最初萌生发展绿色产业想法的原因,杨建华脱口而出。
“那一刻,我更坚定了发展绿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一次偶然的学习机会,杨建华听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自此这一论断铭刻在他心中。
杨建华带领长坳村村“两委”扩种香柚
2017年底,在大力发展高标准大棚蔬菜的号召下,杨建华和村“两委”一起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但是,高标准蔬菜大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且传统蔬菜价格市场波动幅度大,带动群众增收不明显,群众不支持,信心满满的杨建华也吃过发展绿色产业的“苦”,但他并未放弃。
摸索、尝试、失败、再摸索……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2019年初,在自己试种香柚成功后,杨建华和村“两委”最终决定,引进贵州香柚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集中流转群众土地,规模化种植香柚。
“用工高峰期,我们可以组织100余名村民到基地务工,人均80元。”长坳村村干部肖维富介绍,目前全村有2个规模化香柚基地,香柚面积达2000余亩,每年群众可获得18万元的“租金”和60万元的“薪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看着成片的柚林,杨建华心中还攒着“心思”。2020年,53岁的杨建华将目光瞄准了见效快的生猪养殖业,引进铜仁泰铭生态农业科技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建成年出栏2.4万头的生猪养殖场,进一步丰富产业业态。
“养殖场已出栏生猪8000余头,现存栏2000头。”杨建华告诉笔者,养殖场每年可为村集体贡献收益45万元,利益联结全村脱贫人口。
荒山变“金山”,倚绿生金变成了现实,但生猪产生的粪污如何资源化利用又成了摆在杨建华面前的一道难题,可谓是关关难过。
2021年底,杨建华成功争取黄道乡年产能10万吨有机肥的畜禽粪污处理中心落户长坳村,不仅解决了生猪粪污处理难题,还实现了村内香柚有机肥的低成本供应,形成了“畜禽-有机肥-蔬果”的生态循环产业新格局。
当被问到为何失败后仍继续坚持时,56岁的杨建华郑重地说道,人大代表为人民,每一个人大代表都要立足自己的岗位实际,做好每一件小事,提出可行性建议,努力得到百姓的认可。同时,杨建华表示将继续扎根家乡践行“两山论”,护好“绿水青山”,育好“金山银山”,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强村富民。
通讯员 姜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金忠秀
三审 刘莹
X 关闭